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當王迪詩遇上向西村上春樹




這個假設性的命題,我當然不會知道,但假如因為這個標題而吸引你看這篇文章,正如王迪詩與向西可以突然吸引很多讀者追捧,那絕不會是一個偶然。一個可以將世情、政治、文化藝術有自己一套見解的吋嘴年青女作家、一個啜核抵死寫一種被網友稱為史詩式的「甜故」,確實在香港很久沒有出現過(巧合地兩人都被網友認為是陶傑的分身),那麼突然可以爆出來也不無道理。


我孤陋寡聞,原來向西早在網絡上已經紅了好一陣子,他的長篇故事〈東莞的森林〉實在寫得太聰明太厲害,當知道這原來是一個北上尋春的故事,便已覺作者起題的功力,簡單的將一個書名轉換地方,由挪威換成東莞,已將整個意境作了180度的轉向,而且更具象徵意義,玩味性甚重。(儘管我覺得《挪威的森林》也只是一個「甜故」)而不時在一個簡單的尋春故事中於合適位置加入相關比喻,而比喻又是頗為切中要點又抵死過癮的,加上不加標點符號兼用詩的形式排句,令整個故事顯得特別流暢,而我覺得最勁的是看到結尾原來這其實更像一個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一個「甜故」不難寫(蘋果東方每天有很多),一個好的愛情故事只要稍為鋪排一下也可較像樣,但由一個「甜故」到一個像樣的愛情故事就是作者厲害及聰明之處了。(《尋夢園》系列只可算是偽愛情故事的「甜故」吧)


再看另一個長篇故事〈關於去蒲,我說的其實是......〉,也是相似的技倆,而同樣結尾也是來得那麼詩意動人 — 「我想 人生就是需要這樣的鬥志 我回眸王靜 向他微笑道 『總有一天 我會再回來 或許以另一個形式』」 喂喂,我真的是在讀「甜故」嗎?只可以說,這個自稱八十後網絡作家的厲害之處。不過,說到底其實都是故事背景是香港網友熟悉的脈絡,加上以上所提的過人之處,在網絡上爆紅也不足為奇了。


我反而好奇的是,向西究竟可繼續寫這類故事有多久?有些人總可以「食老本」而將專欄在同一個創作框架寫二三十年,又或許說既然那麼成功為甚麼就要選擇用不熟悉的東西創新去突破這些穩陣的創作框架,就如周杰倫都說過他還是只會專注於R&B的音樂,因為其他類型的他不善長;而有時候要做這些突破又確實要付出代價,你看無記的《天與地》,還有ColdPlay的Mylo Xyloto(儘管前幾天在酒吧我還聽到外國小朋友在哼唱"para para paradise"),就是一些例子。這是一個comfort zone的問題。王迪詩提到她喜歡冒險,所以要做一些從前未做過的事,所以她辭掉日間工作、專心寫專欄,又公開露面,寫舞台劇劇本,到現在更做埋Talk Show,姑勿論這是否刻意安排,不過確實是她在能力範圍下探索創新的可能性。


被迫留守在comfort zone,與有能力而留守在comfort zone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事,前者叫作「食老本」,後者叫作不思進取。其實還有一種是想出與唔出之間的,因為害怕風險太高,因為害怕現實反噬而留在comfort zone,再深思熟慮下一步。其實無論屬哪種,只要是個人自願的決定,那管是不思進取也與人無尤。我想說的反而是新年來了,有很多人都定下新目標,不過有很多可能都來得不切實際,是mission impossible,另一種則是在comfort zone底下定的目標,說到底那些目標不會讓你或這世界有太多正面的轉變或突破。


又說起新年,很多記者都想在新年後轉行,最熱門的就是公關吧。在這裡確實要向有志新聞工作的記者致敬,因為這份專業能力要求高、工作量高、卻偏偏薪水就是不高,他們根本是長期處於一個「uncomfort zone」,為理想為興趣才留在那裡。為了生活與個人發展,從一個「uncomfort zone」跳到另一個「uncomfort zone」,著實不容易處理。


Anyway,我覺得王迪詩的露面,以及向西的寫作,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多多少少都有跳出comfort zone的成份。


p.s. 如果有飛的話,我都想睇下王迪詩的talk show :p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在森崎書店的日子》























有時候,我總會買些日本作家的書來看,而其實除了村上春樹外,大多都是一次性,即使現今有很多人追捧的東野圭吾,我也只看過一本。看日本作家的書,某程度是「觀看」日本景觀的另一種選擇(假如你不愛看很多圖片的旅遊書的話)。像石田衣良的「池袋西口公園」系列,故事都發生在池袋,除了看作者所描述的池袋,還有當地人對某些社會議題的看法,包括「派遺工」及「M型社會」等,都是一個不錯的渠道去了解他們的想法。

最近在書店選了《在森崎書店的日子》,很容易地3小時就完成了。選這本書,只因「書店」,還有那故事發在一個女性為治療情傷而躲進東京神保町書店街過活的日子,就是那一種突然希望生命要有些轉變,而希望找一個地方慢悠悠地生活而有所感悟,這其實在香港是近乎超現實的,我實在想不到香港有哪個地方可以讓人這樣做(不要跟我說離島西貢赤柱,因為那是假日會突然陸沉的地方),所以我也想起村上的《海邊的卡夫卡》一開始說主角可以到不同的圖書館流浪,這在香港實在是不可思議。

這本書說﹕「每個人都有對人生茫然失措的時候,有人選擇到世界各地旅行,有人選擇在書本內尋找,有人在時間流逝中體悟。每個人都想用自己的眼睛確認不同的世界,從中找到各種可能性。目標都只有一個 — 想探索專屬自己的人生!」這其實是很簡單的想法,可是如果不選擇世界各地旅行,香港人好像就沒有其他方法了吧?當年施老闆說年青時曾想休息一年,只因想多看點書,卻給家人女友施以頹廢無用虛度光陰之眼光,要便宜地做到此事此乎在香港著實不容易。

此書是一個77年生的女孩寫的,於2009年獲得「第三屆千代田文學獎」,全書有兩部分,第二部分是得獎後後補的,感覺還是第一部分已足夠了。雖然故事並不怎麼特別,不過營造的氛圍確實舒緩,很適合愛逛書店的人看。此書在上年已被改拍成電影,不過香港應不會上映了。


說起講書店的書,除了有很多講書店風景書店之美外,另有兩本也值得推介,其一是很多年前田口久美子寫的《書店風雲錄》,內裡講述了田口小姐在書店工作多年的故事,另一是漫畫家岩重孝的《東京書店奮鬥記》,也是講述書店營運的勵志讀物,卻不知為何出版到第五期就沒有下文了,甚是可惜。